2016 07/26

管理如养蛊:为何我们总在玩竞争模式?

如今的竞争已经无处不在。不要说企业和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竞争,就是在一个体系内部,部门和部门之间,人和人之间,都存在激烈的竞争。

衡量内部竞争结果的,主要是考评绩效。

很多管理者认为,给下属单位设定一个全面的目标框架,可以促进下属团队优化内部管理,齐心协力,整个团队为最终实现高绩效努力工作。因此实施以结果导向进行绩效考评的管理模式,简单、直接、有效。

为了更有效地调度下级单位的积极性,上级对下级部门和单位的考核花样也层出不穷,从最初的数据指标演变出了各种算法,什么绝对比例法、相对比例法、比高法、比低法等等,其目的就是让下级单位之间相互竞争,在竞争中发挥各个角色的斗志和创造性。

如果参与竞争考评的各个部门,或者说参与竞争的各个单位之间,是纯粹的相对独立的竞争关系,那还可能通过一个直接可量化的目标评估他们的业绩。比如将总体发展指标分解到各个区域,每个区域的指标都完成了,那么整体指标也就搞定了。

但如果下属单位不是平行的竞争关系,那么简单粗暴地分解指标就有问题了。因为除了竞争之外,各部门之间还要协作,甚至是价值链的上下游,把控不好会带来问题。

【第一,报喜不报忧】

即使在一个理想的理性环境里,即使每个人都不会给竞争对手挖坑、使绊,都不靠指责贬低竞争对手来凸显自己的业绩,那如何才能出人头地?各部门之间是竞争关系,对外说的都是好事,问题都埋着呢。

为了能在竞争中胜出,不仅在正道上达标,更要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,才有被领导发现提拔的机会,这就需要将喜报发挥到极致,让绩效成果得到充分展示。

更麻烦的是:如果报喜不报忧成为一种习惯,甚至成为一种文化,部门之间形成了某种默契,相互知道问题也不曝光,只是夸自己,那么“忧”就会积累沉淀得更厉害。

【第二,忽视基础设施建设】

在城市建设过程中,吸引眼球的是高楼大厦,街景店铺,而与城市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,往往难以得到应有的关注,缺乏资源投入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制约。直到暴雨来临,城市排水系统才会成为热点议题。

在企业内部也有类似的情况,都是竞争对手,把有限的资源花在为大家服务的领域,就可能导致自身的目标实现受到影响,真的会是人人当雷锋么?如果雷锋没那么多,那么基础设施的关注度就必然会下降。

【第三,忽视整体规划】

绩效考评都是当期的,大家关注的多是短期效益,至于中长期的演进和发展,基业长青,长治久安,与我何干?

竞争意味着轮岗,短期的绩效考评和横向比较都会引导竞争参与者更关注短期效益、眼前效果,至于整体的长期的发展的问题,恐怕排序就比较靠后了,甚至极可能出现为了短期利益损害长期目标的情况。

说了问题,根源在哪里?不在于竞争参与者自身,而在于制定竞争规则的人,或者说有权决定竞争还是合作的人。人与人之间,组织与组织之间,可竞争、可合作、可竞合。除了这些当事者之外,他们之间的关系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上级和管理者。

当人与人之间,组织与组织之间都是竞争关系的时候,他的上级是很舒服的,坐山观虎斗嘛。下级之间的关系调整成为竞争关系,让自己成为利益平衡者和资源配置者,这样非常主动,甚至出现寻租空间。

反之,如果下级之间是合作关系,那么虽然整体绩效要高于单纯的竞争关系,但是领导要将不同的部门进行整合,要填补下级之间的空白,要建立更加复杂的考评体系。所以,明明知道合作有很多好处,可以降低成本,节约资源,但是这种辛苦可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承担的。

于是我们似乎始终处于竞争状态,我们被设置成为竞争的参与者,而把我们扔到竞争里的人,其实也被他的上级逼迫着参与更高层级的竞争,大家觉得很累,压力很大,在指责竞争对手给我们不断施压的时候,跳出来想想,有没有可能改变竞争的格局?

合作才能共赢,合作才能创造更大价值!当所有的同级部门、企业、单位之间都是竞争关系的时候,谁负责他们之间的合作呢?当所有的同级单位都完成了自己的绩效,而整体绩效没有完成的话,责任又在谁呢?

返回列表>>